北京本轮强降雨已致30人遇难尚红网 ,密云区成为重灾区,为何如此?给大家分析一下。
密云在北京的什么方位?看看下面的北京市区县图,密云区(以前为北京密云县)在北京的最东北角。属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,东邻河北承德市、兴隆县,南与北京平谷区、顺义区相连,西接北京怀柔区,北与河北滦平县毗邻。密云区政府所在地距离北京天安门距离越81公里。
密云区东西长69千米,南北宽64千米,总面积2229.45平方公里,占北京市总面积的14%,是北京占地面积最大的区。密云区地形以山地为主,地势东北高、西南低,呈现典型的簸箕形地貌特征,具体表现为:三面环山:东、北、西三面被燕山山脉环绕,峰峦起伏,古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。中部低缓:西南部的洪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,海拔约66-80米,形成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地貌。水源保护区占比大:全区水源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/4,山区面积占4/5,生态资源丰富。
自然地貌特征为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,具体解释如下:
八山:指山区面积占全区4/5尚红网 ,东、北、西三面被燕山山脉环抱,形成簸箕状地形。
一水:以密云水库为核心的水域系统,占全区面积3/4,是重要水源保护区。
一分田:西南部洪积冲积平原,仅占极小比例,整体平坦耕地稀缺。
密云主要山峰有23座,属军都山有云蒙山、大洼尖、卧虎山、黄花岭等;属雾灵山脉的有南横岭、四干顶、鹰窝楼等,梧桐树沟顶是域内最高峰,海拔1735米。
密云受灾严重的地貌原因:密云区位于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,处于潮白河的山前区。该区地势坡度大,海拔最高1735米,最低处为白河冲积平原海拔约66-80米。
河槽(密云水库)处于峡谷中,调蓄能力小,因此洪水具有涨落迅速、峰高历时短的特征。当强降雨发生时,水流迅速汇聚,簸箕状地形又导致容易形成洪水,全部向“簸箕口”的洪积区涌去,而这一区域恰恰是居住聚集区尚红网 ,所以对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。
何谓列车效应?列车效应的定义:列车效应是指某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地、接连不断地生成空间尺度不大的对流单体,而每生成一个对流单体即沿着某一方向移动,接着在同一地方生成新的对流单体继续沿着同一方向移动,从而形成由一系列对流单体排列组成类似于“列车”的排列,这一“列车”对其下游某一地区可以造成接连不断的“持续”影响,从而造成强降水。
列车效应对密云水灾的影响:在本次降雨过程中,北京北部出现了持续的强对流,对流的下沉气流向北流出,遇到北部山地阻挡,导致出流不畅,向南流出则迎头撞上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偏南暖湿气流,激发新的对流,替换原先对流,形成列车效应。一连串的对流云团先后影响密云一带,导致该地区出现长时间的强降雨,累计降水量大,引发了洪水等灾害,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损失。
2025年7月26日下午至27日凌晨,北京市密云区西北部遭遇特大暴雨侵袭,石城镇、冯家峪镇、不老屯镇等地道路中断,部分村庄通信完全瘫痪。据密云黄土梁气象站监测,24小时最大降水量达315.3毫米,相当于半天内倾倒超过30万立方米雨水,局地山洪暴发导致养蜂箱冲散、农田损毁,湍急水流甚至将不老屯忙牛河套区域完全淹没。
北京市气象台指出,此次降水强度突破历史极值,延庆、怀柔、密云三区26日22时至23时单小时降水量达95.3毫米,远超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。
2021年8月密云水库蓄水量曾以33.59亿立方米突破1994年历史记录,而本次强降雨或进一步推高水位。据北京市水务局数据,2025年汛期密云水库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40%,水库调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。
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:“当城市扩张遇上气候变暖,华北地区暴雨频率已较30年前增加27%。”数据显示,2025年北京市防汛预算较2020年增长183%。太行山脉地形抬升作用使水汽凝结效率提升30%,2021年密云水库补给河道时,设计行洪流量仅418立方米/秒,而本次洪峰实测达1488立方米/秒,超标2.8倍。
7月28日12时,北京市发布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。截至7月28日上午11时33分,北京共有房山、延庆、密云、平谷、门头沟、怀柔6区处于暴雨红色预警中,10区处于暴雨橙色预警中。预计7月29日午后至傍晚有雷阵雨,西部北部较明显。
可见,北京本次降雨密云区雨量最大、最集中尚红网 ,受灾最严重。但是预警、撤离和救灾行动很迅速、很果断,“一小时预警、三小时撤离”应该对今后暴雨灾害很有借鉴意义。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